中國37歲男星「于朦朧之死」疑涉及高層權力交織陰謀論,官方以「酒後墜樓」結案至今輿論難平,不僅中國強硬展開網路戒嚴,陸續掀起權威外媒關注,包括英國BBC中文網頭條「揭疑點關鍵」之後,如今美國媒體《外交政策》(Foreign Policy)也出手刊登史丹佛大學講師的看法,分析「于朦朧之死」反映的現象,以及國家審查機制帶來的影響。
忍尪出軌43年!「寧可和狐貍精同住,也不離婚」終獲300億遺產
于朦朧言論審查反助長謠言?
雖然于朦朧以「酒後墜樓」結案,中國更為此實施網路戒嚴,讓于朦朧成為禁言詞句,但如今各種他遭到虐殺誇張未證實的細節與影片,大量而迅速的被瘋傳於社群平台。
美國權威媒體「外交政策」於9月30日刊登了美國史丹佛大學講師許繢仁(Kevin Fan Hsu)的文章,聚焦分析「于朦朧之死」帶來的連環影響,標題為「中國大眾對名人被掩蓋事件耿耿於懷,演員于朦朧的去世引發了一系列審查和謠言」。許繢仁在文中表示,中國網信辦於年初就進行「網路環境整治專項行動」,但于朦朧事件更突顯了「網路審查機制的挑戰」。尤其中國年輕人透過關注影視偶像,成為長工時疲累生活重要情感出口,對偶像非常忠誠,一旦美好泡沫被殘酷刺破,粉絲更會透過網路平台表達哀痛心情,特別是于朦朧又是一個形象正面的明星,對於他的死因反應會更強烈。
在于朦朧身上看到無助的自己?
文中也提及,官方敘事對於事故簡單粗暴掩蓋,都會引發網友反彈,加上審查機制控管刪除言論,而有時「審查本身就成為事件一部分」,於是「為何掩蓋真相」的質疑,反而掀起更多陰謀論與謠言,進一步再度引發眾怒。
作者認為「于朦朧之死」折射了人民恐懼和不信任的心情:「如果這麼有知名度的人物都可以輕易地在大眾面前消失,何況是一般人」,不禁在于朦朧身上看到無助的自己。最後國家審查機器可能佔上風,但也種下公民不信任種子與執政的合法性。此外,BBC中文頻道連續兩週報導相關內容,當中也包括中國審查政策再度遭到檢討,成為單純事件複雜化重要關鍵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