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就帶寶寶到樓下逛了一下,然后發現寶寶老是撓耳朵,一看才發現寶寶被蚊子咬了,當時耳朵已經有點紅腫了。
到今天下午一看,腫的已經特別嚴重了。
醫生仔細檢查后,確認小童是被蚊蟲叮咬所致。
在被蚊蟲叮咬后,人體會對蚊子唾液中的化學成分產生過敏反應,釋放一種叫組胺的物質,組胺能擴張毛細血管,增強血管壁的通透性,叮咬部位便會引起一系列炎癥反應,導致局部發紅和腫脹。
無獨有偶,2歲男童樂樂(化名)也中招了。在小區樓下玩耍時,右小腿被蚊蟲叮咬后出現了紅斑腫脹,還有水皰、糜爛的癥狀,家長使用外用藥物處理后,癥狀仍然沒有好轉,已影響到了孩子正常走路。
家長介紹,送醫時,孩子的右小腿已經出現了雞蛋大小的腫塊,被診斷為「蜂窩織炎」,需住院接受治療。
醫生詢問病史得知,2歲男童樂樂對蚊蟲易過敏,這次除了過敏反應,還有細菌感染的共同作用。
由于腫塊已經出現了壞死、潰爛,樂樂接受了膿腫切開的手術治療,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病情進展。
醫生提醒,被蚊蟲叮咬后,應及時采取相應的護理方法,可用堿性肥皂水清洗叮咬部位,起到消腫止癢的作用。「若遇到較嚴重的蟲咬變態反應,請盡早就診。」
雖說主要「嫌犯」都是蚊子,但蚊子家族龐大,讓你奇癢無比的「兇手」可不止一種。
其實,蚊子是冷血動物,最適宜的溫度是25-30℃,初秋時節或是秋末初冬的室內,此時溫濕條件恰到好處,使它們在這個季節更活躍。
俗話說:「八月八,蚊子嘴開花」、「秋后蚊子猛于虎」,秋季蚊子攜帶的病菌較多,蚊子包消退的時間也相對較長。面對秋后「反撲」的蚊蟲,該如何防范?
在日常生活,應保持環境整潔,清除各種廢舊雜物,定期清理花盆托盤、水缸、下水道口等易積水的地方;夜間關好門窗,使用蚊賬、紗窗等。
秋天蚊子多藏于陰涼潮濕處,外出時請盡量避開茂密樹林和污染水源等處,同時最好穿,長衣長褲、束口長襪,減少皮膚暴露在外,并涂抹驅蚊劑或使用驅蚊花露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