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為父母的網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一張嬰兒特寫照片,引起廣泛關注。新生兒嬌嫩的大腿外側皮膚上,竟浮現出一層特殊的白色皮屑,其形態呈現出類似銀耳的半透明褶皺狀,又似細小的魚鱗緊密堆疊。這些鱗屑邊緣微微翹起,觸摸時有明顯的顆粒感,在燈光下更折射出細微的珍珠光澤。這片區域與周圍光滑的嬰兒肌膚形成鮮明反差,如同在細膩的綢緞上意外落了一層薄霜。
馬上引起了網友的熱議:
一位醫生留言:提供的病例,目前有一些診斷思路猜想,大家可以參考看下病因
1、與站友以往分享圖片病變相似
2、有站友考慮為表皮痣,因在子宮羊水的浸泡下水合作用而表現為白色,出生后1-2周暴露于空氣中很快表面角化轉變為類似正常膚色。如果尿布區域也有皮損的話,經常帶尿布的部位由于浸漬仍然會是這種類似海綿狀的白色。皮損似乎是從嬰兒右股后外側越過膝關節延伸至右脛前,也符合Blaschko線的皮膚鑲嵌現象。
表皮痣是一種出生時出現或在幼兒期發生的皮膚良性錯構瘤生長。可能由多種表皮細胞和結構組成,包括角質形成細胞、皮脂腺、毛囊、頂泌汗腺及小汗腺以及平滑肌細胞,被認為是一種皮膚嵌合形式。具有顯著附屬器成分(如,皮脂腺、毛囊和/或頂泌汗腺)的皮損有時被稱為「器官樣」病變,而皮損主要向表皮分化時被稱為「非器官樣」或「角質形成細胞性」痣。
角質形成細胞性表皮痣又叫線狀表皮痣或線狀疣狀表皮痣,是最常見的類型。其表現為線狀或漩渦狀的膚色至褐色斑塊,通常沿著皮膚的「Blaschko線」呈線狀分布。理論上,胚胎發育極早期發生的突變會造成更為廣泛的表皮痣,并可能累及其他器官系統。一般為良性。
3、另一條思路考慮可能是皮脂腺痣。皮損通常出生時即存在,呈蠟樣、橙黃色或黃褐色的無毛發斑塊。隨著時間推移,皮損有增厚趨勢,并且疣狀更加明顯,尤其是青春期前后。
成人后可出現多種良性或惡性腫瘤。最好發于頭皮和、頸部和面部,其它部位也可發生。發生率0.3%,可并發多種皮膚腫瘤,偶有伴 癲癇 和智力低下。目前原因不清楚,有研究認為可能與PTCH基因缺失有關。泛發性皮脂腺痣如下圖:
4、還有一位新生兒科的醫生表示可能是真菌感染或者胎脂,直言工作20年沒見過。
你認為最可能的診斷是什麼呢。